重庆“新千公里”建设中大半采用BOT+EPC新模式和重庆交通设施
来源:
|
作者:cqjiaotongss
|
发布时间: 2016-11-19
|
3215 次浏览
|
分享到:
“十一五”末,重庆市启动“新千公里”高速公路建设,建成后将形成“三环十一射多联线”的高速公路路网。日前,重庆晚报记者从重庆高速公路集团获悉,在我市“新千公里”建设中,共有900余公里是采用BOT(建设—经营—转让)+EPC(设计—采购—施工总承包)的新模式。其中,重庆高速公路集团参与建设的有近700公里。 BOT+EPC模式是怎样一种承包管理模式?它是如何融资的?如何通过减少设计和施工中不必要的环节来降低成本?又是如何明晰合作双方安全质量责任的?记者为此专访到重庆高速公路集团相关负责人。
重庆高速集团副总经理、交通运输部《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办法》起草人杜国平介绍,BOT的本质是融资解决资金,EPC的本质是项目管理模式,两者相加的优点在于让施工方成为股东,整合社会资源、压缩招标和变更管理环节、明晰合作双方责任,从而提高效益、降低成本,最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。 “BOT+EPC模式中的关键在于EPC(设计-采购-施工总承包),即允许投资人对项目工程进行总承包。”杜国平解释说,这种三合一模式下,在业主这个层面改变了传统建设管理的多招标、多合同、多单位、多事务、多风险等特点,把业主真正解放出来,去干业主该干的事,实现了投资人最关注的投入产出效益最优、成本最小、质量最优、进度最快。重庆“新千公里”建设中大半采用BOT+EPC新模式和重庆交通设施。
BOT+EPC模式近几年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,新疆库阿高速公路,是新疆首次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,也是我国采用该模式已经建成的路线最长、投资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。此外,港珠澳大桥、西宁南绕城公路工程等也都是采用了这一模式。 BOT+EPC建设模式不仅破解了融资瓶颈,还解决了建成后管理、维护上的难题。高速公路工程并不是产品,在此前,公路修完后,设计、施工单位即甩手不管。而在新的模式下,总承包人作为股东,加强了“主人翁”意识,深知收益与工程质量息息相关。若高速公路质量保证不了,不能再“一走了之”,必须承担起高速路维护的责任,相当于产品有了足够长的“保修期”。重庆“新千公里”建设中大半采用BOT+EPC新模式和重庆交通设施。